|
作者是 editor
|
週一, 06 七月 2009 10:31 |
陸醫生:本人是一位16歲女學生,一直受暗瘡問題困擾,臉上自小五開始已長暗瘡,後來連背部都有,差不多五、六年了,曾嘗試改變生活和飲食習慣,看過中醫,喝了中藥排毒素,又看過西醫,塗了一些暗瘡藥膏,可惜沒有太大幫助,即使痊愈也會不停長出。我的皮膚初時很容易出油,現在已轉變成某些部位乾燥脫皮,間中痕癢。 |
你在報紙專欄說過暗瘡是由男性賀爾蒙的內分泌活躍所致,要服用暗瘡特效藥,不知道我是否這種情況?暗瘡特效藥又會否有副作用?我應該如何解決暗瘡問題?Li 蚊上
|
Li 蚊:11歲已見青春痘,患處範圍不僅在臉上,連背部都有,情況屬較嚴重,尤其是病況持續五、六年也未見好轉,現時應認真對付暗瘡問題了,否則病況愈來愈嚴重,可能會引起疤痕及其他副作用。
|
坊間謬誤認為暗瘡產生是因生活習慣不節、過食煎炸油膩食物、夜瞓、臉部清潔不足使污垢及殘餘化妝品堵塞毛孔等原因引致發病;更有人認為是身體積毒,例如排便不暢,因而引發暗瘡。因此,坊間治療暗瘡的方法多是費時失事,使病情反覆,副作用叢生,甚至引致色印、疤痕。
|
西方醫學治療暗瘡可分外塗、內服兩大類,如皮損不嚴重而局限於面部,使用外塗暗瘡藥膏便可;當皮損遍及大範圍的皮膚,如胸背等,只靠外塗藥膏是不足的。暗瘡患者的皮膚多屬油性,病發多由於面部皮脂腺分泌發達,油脂旺盛,但並不是全面或各部位同樣油膩,若過度清潔,某些部位皮膚便呈乾燥,甚至脫皮,如遇發炎便會產生痕癢感覺。女性口服治療藥物可選抗生素、男性賀爾蒙抗劑和異維他命A酸,每種藥物都有其療效,但也有副作用,宜向醫生面診查詢治理方法。如經濟有困難,可向政府診所求治,嚴重暗瘡患者必會受理。
|
資料來源:東方日報
|
作者是 editor
|
週一, 06 七月 2009 10:14 |
吃素會否影響營養吸收,一直備受爭議。澳洲和越南研究人員就飲食與骨骼的關係,招募二千七百人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素食者的骨質密度比常吃肉類食物的人低百分之五。營養師指出,全素食者較難攝取鈣質,建議他們向專家請教是否需服用補充劑。
|
|
 |
不吃蛋奶製品更嚴重
研究亦發現,不吃蛋類和奶製品的嚴格素食者,骨質密度更低,較常吃肉類食物的人低百分之六。研究人員指出,雖然結果反映素食者骨質密度較低,但骨質密度低會否增加骨折的風險,目前尚無定論。鑑於西方國家素食者比例約佔百分之五,人數還有增加趨勢,而骨質疏鬆患者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兩者是否有關尚需更多研究。
|
 |
|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亞洲區總監劉明珠指出,本港較早前亦有同類研究指出素食者骨質密度較低。她認為,若骨質密度較正常低百分之五至六,數字頗為顯著,理論上會增加骨質疏鬆及骨折風險。她指出,保持蛋白質攝取對骨骼健康非常重要,「如果蛋同奶都唔食,真係比較難吸收鈣質。」
|
美國註冊營養師梁慧思說,素食者不吃肉類較難攝取蛋白質,硬身的豆腐、腐竹等豆類製品,芥蘭、菜心和白菜等蔬菜雖然含較高鈣質,但要進食較多分量才足夠人體所需。她認為,全素食者若有需要,應與醫生或營養師商討是否需要進食鈣質補充劑。
|
資料來源:東方日報
|
|
作者是 editor
|
週六, 04 七月 2009 10:21 |
中暑,有的地方俗稱發痧,是夏暑季節常見病。人在烈日下或高溫環境中,身體調節體溫的能力不足,體內產生的熱能不能適當地向外散發,積聚而產生高熱。患者先有頭痛、昡暈、心悸、惡心等,隨即出汗停止、體溫上升,如不及時搶救可致昏迷而死亡。
儘管誘發中暑的因素很多,但主要還是人體所處的小氣候環境誘發。據醫學實驗,在以下條件就極易導致中暑:一是相對濕度百分之八十五,氣溫攝氏三十至三十一度;二是相對濕度百分之五十,氣溫攝氏三十八度;三是相對濕度百分之三十;氣溫攝氏四十度。可見主要是高濕與高溫。至於中暑程度,主要看體溫:體溫不超過攝氏三十七點五度為先兆中暑;在攝氏三十八點五度以上時為輕度中暑,伴有面色潮紅、胸悶等;體溫在攝氏四十度以上為重症中暑,可發生昏厥或痙攣,須及時搶救。
預防中暑要採取綜合措施,最主要的是改善小氣候環境:隔熱、降溫、降濕。室內空調的作用就在於降溫、降濕,但空調並非室外也可用、人人可用,大衆是通過涼棚、水幕來隔熱,通過自然通風、機械通風(風扇)以降溫降濕、調節體溫。對於須高溫作業人員,還應供給合理的飮料及營養。
撰文:余文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
>happymacao生活快訊 - 健康貼士<
|
|
|
|
<< 最先 < 上一頁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下一頁 > 最後 >>
|
第36頁, 總共4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