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會飛針神技,四座驚呼奇藝。歷練出高人,吹徹杏林新史。醫理,醫理,祛病眞原行氣。
這首《如夢令》是筆者於十二月四、五日出席“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及中風後遺症學術交流曁培訓硏討會”後即興之作。今年的兩岸四地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學術交流大會上,國家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王國強、京澳政要、兩岸四地專家學者參加。
那天講座中,陳秀華敎授的論文《中風病的中醫傳統特色治療》,概述以中醫傳統手法治療中風病,當中提到“嶺南陳氏針法”是全國名老中醫、廣東省名中醫陳全新 敎授獨創的,該項技術集多種針灸手法特點於一體,含飛針法、分級補瀉手法和導氣手法。“飛針法”即進針手法採用快速旋轉進針法,刺入迅速,穿透力強,痛感 極微。而且醫者持針手指不接觸針體,故有效地防止了污染,達到無菌、無痛、準確、快速的效果,深受患者歡迎,也得到同行稱道,被譽為“飛針”。
針灸是中醫傳統治療手法
旣是創新針法,講者應邀即場示範,隨即有“病人”在台上坐着,於是,聽衆一哄而上,爭前觀看,但為了滿足全場每位聽者都能目睹全過程,只許離遠站着觀看。講 者一邊講解,一邊操作,用手量度“病人”的頭頂,從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脖子後邊的頭髮邊上的正當中的地方,取得“百會”穴位,便用棉花球消毒, 取出一管針,說時遲,那時快,瞬間,不用一秒鐘,手出針落,毫針便進入穴位,“病人”卻不知不覺,看者驚嘆不已。取出針後,又接着示範右手上肘的另一穴 位,同樣快速。
針灸療法,重視行氣。正所謂“刺之要,氣至而有效。”而補瀉手法,捻轉提揷,按壓關閉,循攝引導。大得其法,效果越顯。
交流會中,陳可冀院士的《倡導大康復醫學理念》、張學文國醫大師的《論中風病的防治與調理》,都有不少亮點。
資料來源﹕ 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