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四, 24 十一月 2011 10:35

“拗柴”怎處理?

 作者為  editor
評分此項目
(0 投票)

 

相信很多參與運動的人士都曾經發生過“拗柴”事件,即是“腳踝關節扭傷”的問題,甚至平日我們走路時都有可能發生。踝關節扭傷,一般是由於踝關節活動幅度過大而造成的創傷,可能引致韌帶拉傷或撕裂、肌肉拉傷,甚至是腳掌骨或小腿骨骨折。當中最常見的就是“內翻”幅度過大所引致的外側韌帶拉傷或撕裂,因而出現發炎腫脹的情況。現在我們主要針對的是外側踝關節扭傷而導致外側韌帶拉傷或撕裂這個問題。


外側踝關節結構  

足部踝關節的外側的穩定性主要由三條韌帶所提供,分別是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後距腓韌帶(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PTF)及跟腓韌帶(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其中踝關節最常受傷的韌帶是前距腓韌帶,而且最常見的是藉踝關節扭傷之機轉為內翻及蹠屈。


                               

根據韌帶受傷程度,可分為三等級:




 

治療方式


 

 1.急性期:受傷後48小時內施以PRICE處理。


 

保護(Protection):使用護具、貼布、彈性繃帶等來固定踝關節,避免再度受傷。還可使用柺杖,以減輕踝關節及其附近關節的負擔。


 

 休息(Rest):讓踝關節休息對使身體能有時間控制創傷與反應,以及避免進一步進行活動。


 

冰敷(Ice):使用冰敷可以有效地降低與減少發炎反應。冰敷可使用冰袋15至20分鐘,或直接以冰塊按摩7至10分鐘。傷後二日內每天使用冰敷至少3至4次,較嚴重傷害建議在使用冰敷三日後、且腫脹有明顯消退時,才考慮使用熱敷。


 

壓迫(Compression):利用繃帶或是類似物件在踝關節纏繞,其目的是為了幫忙控制腫脹及提供適度的支持。任何的纏繞都必須小心謹愼,過緊的繃帶會限制或阻斷受傷區域的血液循環。


 

 抬高(Elevation):用枕頭盡可能地抬高踝關節,使其高於心臟,這樣可以利用重力與淋巴系統的引流來減少與消除腫脹。


 

2.急性期過後,進入以物理治療為主的康復期,可通過物理治療的三個治療手段介入,分別是儀器治療、手法治療及運動治療三種方法。


 

儀器治療:可通過超聲波、干擾電及熱療等物理因子方式來達到止痛、增加血液循環及修復受傷部位的效果。


 

手法治療:在不痛的關節活動範圍內,盡早進行關節活動度活動是有助避免關節黏連及協助重塑比較強的韌帶。


 

運動治療:包括關節治療度訓練、肌力訓練及本體感覺訓練。


 

3.經過一系列的物理治療後,踝關節的恢復已達一定水平,但重返運動之前,必須進行一系列的功能性活動訓練,包括跳躍、前後左右跑、急停轉移位置及打8字跑等針對反應與敏捷性的功能性活動訓練。


 

4.完成一系列的功能性活動訓練後,在重返運動時需穿上護踝輔具或進行運動包紮以支持踝關節,以免出現重複性扭傷。


 

    ☆:本內容純屬資訊分享,並非治療處方,如有任何不適和問題,請務必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查詢。


 

關節治療度訓練:踝關節進行上下、左右及轉圈方向之關節治療度訓練。每個方向做20下。





 

肌力訓練:通過使用阻力帶,做踝關節背屈及外翻方向之阻力訓練來增強踝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每一方向抵抗阻力帶至末端角度停留10秒,之後慢慢放鬆至原位,這樣為一組,共重複10組。




 

                              雙腳或單腳做墊腳尖動作,連續做10下為一組,共做3組。



 

本體感覺訓練:單腳站立在彈簧床或平衡板上做一系列特定動作來刺激踝關節韌帶對平衡的反應,以達至提升穩定性及平衡能力。



資料來源﹕ 澳門日報

上次修改於 週四, 24 十一月 2011 10:35
editor

editor

www.happymacao.com
E-mail:
這個 E-mail 地址已經被防止灌水惡意程式保護,您需要啟用 Java Script 才能觀看

Social Profiles


想全天候知道澳門新鮮事?讚好我們的粉絲專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