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 01 十一月 2021 00:04

2021年學術研究奬學金4課題獲發獎學金

 作者為  editor
評分此項目
(0 投票)

 

2021年度文化局“學術研究奬學金"經過嚴格甄選後,4位分別來自本地及外地學者的研究課題獲發獎學金。“學術研究奬學金"的設立,旨在鼓勵開展關於澳門文化及澳門與中外交流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研究,在過去30多年文化局已向超過160項研究課題發放獎學金。為加強有關學術論文的影響力,更有效地推動澳門文化與中外交流,多項研究成果已出版成學術專著。


 

251648359_7074073265966603_7077989343683280694_n




為使獎學金的申請甄選過程更符合學術規範,以及體現公平、公正原則,根據《學術研究獎學金規章》規定,文化局委託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組織專家,對所有申請項目進行匿名評議,提供學術意見予甄選委員會參考。2021年度甄選委員會由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錢乘旦(以線上形式參與)、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劉志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郝雨凡及文化局學術及出版處處長林穎娜組成。經參考專家意見和綜合討論後,甄選委員會在本年度29份申請課題中,嚴謹甄選出4項研究課題獲發放獎學金:



一、“Macau's Traditional Chunambo Construction - Investigation into its Building Techniques, Composition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譯名為《澳門傳統夯土建築——建築技術、結構及保育政策研究》),課題研究者葉健雄,為悉尼科技大學哲學(建築文物修復)博士。本課題以澳門傳統建築材料夯土為研究對象,對不同功能和地點的夯土歷史建築進行材料取樣,研究及比較來源不同的夯土材料特性,剖析其材料風化的成因,針對性地提出保護策略與補救措施,助力推動澳門歷史建築修繕技術的發展。



二、“澳門歸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研究──以東南亞歸僑為中心 (1949-1999)”,課題研究者項方,為澳門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國際關係與全球治理專業)博士。本課題通過研究澳門的歸僑(緬華)人群,瞭解東南亞歸僑這一人群在整個二十世紀下半葉在澳門的生活情況以及同一時期澳門與東南亞相關國家的國際交流,對歸僑社會進行浸入式觀察和研究。



三、“澳門道教科儀與嶺南道教”,課題研究者李靜,為復旦大學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本課題對澳門流傳至今的道教科儀進行整體研究,揭示更多澳門道教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從澳門與嶺南之間的區域社會互動角度出發,研究澳門道教科儀與嶺南道教的流變,追溯澳門道教科儀的源頭,以澳門獨有的“玉山淨供”為考察對象,探討澳門及粵西正一道科儀傳統來源。



四、“Is heritage on the menu in the city of Gastronomy: Definition and scope of Macanese cuisine”(譯名為《美食之都的菜單上有(文化)遺產嗎:澳門土生菜的定義與範圍》),課題主要研究者為Henrique Fátima Boyol Ngan,為澳門聖若瑟大學心理學博士,其團隊成員為Anna Litwin。本課題以現有的澳門土生菜食譜為研究對象,對現存食譜本身的內容進行探討,同時開展不同利益群體的食譜感知研究,借助定性訪談及定量問卷等方法提取感知關鍵資訊,從商業和文化角度去分析澳門土生菜的價值和意義。



《學術研究奬學金規章》詳情及獲獎名單,可於文化局網頁瀏覽。查詢可於辦公時間致電文化局,電話83996441,或電郵至 這個 E-mail 地址已經被防止灌水惡意程式保護,您需要啟用 Java Script 才能觀看

上次修改於 週二, 02 十一月 2021 11:20
editor

editor

www.happymacao.com
E-mail:
這個 E-mail 地址已經被防止灌水惡意程式保護,您需要啟用 Java Script 才能觀看

Social Profiles


想全天候知道澳門新鮮事?讚好我們的粉絲專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