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 29 十月 2013 06:02

松山“軍事禁區"開放

 作者為  editor
評分此項目
(0 投票)

 

松山是大家晨運跑步運動的好地方,最熟悉不過的地方,大家知不知道松山有三條軍用隧道?而家有機會見識以前的“軍事禁區",瞭解熟悉的松山的另一面。


201310282

松山軍用隧道歷史

松山又名東望洋山,是澳門半島最高的山嶺,歷來有最重要的軍事防禦作用。它的位置和高度,彌補了十六世紀初所建大炮台之不足。在松山之巔,除了著名的燈塔和幾座炮堡、堡壘外,還有一系列軍用隧道(俗稱防空洞)。各隧道之間沒有直接相連,部分貫通炮堡和當時用作駐兵的營房,組成重要的軍事防禦網。


隧道由葡國軍人Cunha少尉指揮建造,按時間推斷,其建築用的大量水泥是當時由英國人經營、在中國領土上最早開辦的青洲水泥廠所提供。隧道外設有瞭望台、指揮所、電話站、士兵營房、通訊室、餐廳、咖啡室;守衛的葡兵大部份來自葡國海外殖民地,如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國,部隊有各自的編號、制服及守則。當時隧道周圍為軍事禁區,外圍設有鐵絲網,掛有“軍事禁區"字牌,守衛森嚴,遊人不能接近。


三條松山軍用隧道的長短不一,功能各異,為讓市民對這個過去無法進入的軍事禁區有所瞭解,二○○三年民政總署率先修復並開放位於燈塔下的松山軍用隧道(A組),該組隧道是三條隧道中最短的一條,長約五十二公尺,由南至北貫通燈塔下的山坡,內設有發電裝置。為進一步讓市民認識松山軍用隧道的歷史面貌,經研究及修復後,松山軍用隧道(B組)將於今年十一月至十二月試行開放,以下將重點介紹該組隧道的情況。



201310281


松山軍用隧道(B組)概況

該組隧道全長二百○七公尺,設有儲藏室、瞭望口等,圍繞着兩座炮堡興建,高度落差較大,結構更為複雜,共有七個出入口,可通往松山多個地點,有別於松山軍用隧道(A組)。該組隧道實行原物保護方式,保留隧道內原有的文物和軍事遺跡,以其原本面貌呈現在市民眼前,達致文物保護的最大效用。如隧道內有二十世紀中期的燈罩痕跡共十八個,從痕跡推斷燈罩為圓形,個別燈罩痕跡仍留有左側的金屬開合部件或右側的金屬固定部件,可見燈罩是由左向右方式開啓的。另隧道內有三條鐵梯,主要用途是靈活地連接各個小出口,但部份小出口已被封閉,只餘下鏽跡斑斑的鐵梯級。為避免鏽蝕進一步影響鐵梯的結構,民署特別安裝透明保護罩以作保護,同時供遊人欣賞。其中有一條連接戶外瞭望口的梯級將會開放,市民和遊客可拾級而上,在頂部瞭望口的窄小縫隙觀察外面情況,體驗昔日駐兵的軍事活動。此外,隧道內亦設置適量軍事物品作輔助展示,參觀者能一睹澳門昔日的軍事防禦建設,感受當時的軍旅生活。


由於該組隧道內有多條不同方向的路線,出入口眾多,為著參觀安全,隧道內設有路線指示牌、隧道分佈走道圖、燈光設備、緊急求救電話,陡斜的走道加裝扶手等設備。鑑於該組隧道的部份走道環境較為狹窄,只能容納一人通過,為保持參觀路線暢順,需實行單向前進和人流管制,故首階段會作有限度開放。


201310283


隧道由十一月三日開始,每逢星期六、日下午三時至五時開放予公眾參觀,並有駐場導賞員向參觀者講解隧道的佈局和軍事遺跡,另接受團體和學校於非上述開放時間預約參觀和導賞服務。


至於松山軍用隧道(C組)是三組隧道中結構最為複雜和最長的,民署現正進行深入的研究,制定修復的方案及研究對公眾開放的可行性。


另外,因昔日松山是本澳重要的軍事要塞,軍事建築跨越數個世紀,有着最完整和最具規模的軍事防禦系統,民署正研究在松山興建一間以軍事為主題的展覽館,介紹澳門的防禦歷史、軍事建築和軍事發展的可行性。

上次修改於 週三, 30 十月 2013 06:43
editor

editor

www.happymacao.com
E-mail:
這個 E-mail 地址已經被防止灌水惡意程式保護,您需要啟用 Java Script 才能觀看

Social Profiles


想全天候知道澳門新鮮事?讚好我們的粉絲專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