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 09 十月 2018 08:03

出現眩暈並非中風 天旋地轉耳石作怪

 作者為  editor
評分此項目
(0 投票)

 

某日清晨,王女士醒來,轉身準備起床,突然天旋地轉,接着全身冒冷汗,嘔吐連連。臥床休息一段時間後,症狀似乎緩解,但再次起身時同樣的症狀再一次出現。王女士大驚,以為中風了,家人急忙將其送至醫院。醫生聽完王女士的敘述後,一邊安慰她放心,這樣的眩暈症狀不是中風,而是“耳石”在作怪,一邊請她坐在檢查床上,做了一次復位治療。回家後,王女士的眩暈就消失了。

 

 

經過檢查,王女士患了“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俗稱“耳石症”,是耳水不平衡的一種。這是一種相對於重力方向的頭位變化所誘發的、以反覆發作的短暫性眩暈和特徵性眼球震顫為表現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復發。



BPPV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周圍性眩暈,約佔20%至30%。男女比例為1:1.5 至 1:2,通常四十歲以後高發,且發病率隨年齡增長呈逐漸上升趨勢。然而由於對此病的認知不足,很多時候被誤診為梅尼埃病、腦供血不足。


 

BPPV主要症狀是眩暈,而且非常有特徵性:通常是人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頭或抬頭時突然出現,持續時間短暫,通常天旋地轉感持續不超過一分鐘。可伴有噁心、嘔吐等自主神經症狀,但無耳鳴、聽力下降。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BPPV呢?根據“管結石症學説”,人體內耳的前庭有三條半規管,與半規管相連的橢圓囊囊斑上有耳石,當耳石顆粒脫落並移位到半規管管腔後,頭位改變時便會引起內淋巴流動,觸動位置感受器,令腦部接收錯的訊息,以為身體失平衡,造成眩暈。正因如此,該病也經常被稱為“耳石症”。

 

由於“耳石”體積是非常小的,一般使用CT、MRI檢查時亦無法發現,因此醫生會進行位置試驗來進行評估。以最常見的後半規管BPPV為例,常用Dix-Hallpike試驗,而外半規管則進行Roll試驗。根據典型臨床症狀,以及位置試驗中出現眩暈及特徵性位置性眼震,並排除其他疾病後即可診斷。


BPPV是臨床上最常見的 周圍性眩暈

BPPV的治療主要是耳石復位



BPPV的治療主要是耳石復位,通常手法復位即可見效。以後半規管BPPV為例,首選Epley法,一次有效率為70至95%。Epley手法復位在一般診室內即可以完成,因此對大多數病人來説,一至兩次門診即可完成治療,無需住院、打針。復位後仍有頭暈、平衡障礙等症狀時,可給予改善內耳微循環的藥物輔助治療。

 

對於復位無效或不耐受復位治療的病人,則可以進行前庭康復訓練。極少數難治性病人,可考慮進行半規管阻塞等手術治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造成眩暈的病因是衆多的,如有突發且持續的眩暈,特別是老年人或有心腦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士,則建議及時到醫院,請神經內科醫生診治。



 

來源︰澳門日報 神經內科醫生 趙文為

上次修改於 週二, 09 十月 2018 10:20
editor

editor

www.happymacao.com
E-mail:
這個 E-mail 地址已經被防止灌水惡意程式保護,您需要啟用 Java Script 才能觀看

Social Profiles


想全天候知道澳門新鮮事?讚好我們的粉絲專頁吧!